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的突出贡献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1-11-03
编者按

    85年前,中央红军开启了气壮山河的长征之路。途经桂北湘江地域时,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湘江战役打响了。一场场赴汤蹈火的阻击,一次次九死不悔的坚守,为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打下基石。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这场战役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每一次牺牲都是不朽的,每一位英雄都值得仰望。将士们以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纪律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天,我们回顾这段悲壮的历史,既是为了缅怀先烈,知道来时的路,更是为了传承未来,坚定新长征路上的正确方向。

    本报理论版开设“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长征精神——纪念湘江战役85周年”专栏,刊发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组织编撰的系列文章。让我们一起在学史用史中,牢记信仰的力量。

    在红军长征这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中,中央红军途经广西时发生的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一场重大战役,是对政治信仰、军事战略和思想意志、生命能量极限的一次重大考验。如今,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它所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时空,深植时代,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史中历久弥新。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1月25日,悉知蒋介石布防重兵,要将中央红军剿灭在湘江以东地域的意图后,中革军委当天即向全军紧急下达了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作战部署。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从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灌阳县新圩、全州县脚山铺和兴安县光华铺三地展开阻击战,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在湘桂交界一线边行军边阻敌,最终突破了湘江天堑,粉碎了敌人的图谋,胜利实现了我军战略目标。历经此役,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进入资源县,翻越长征以来第一座险峻高山——老山界,于12月13日从龙胜离开广西。红军长征经过广西19天,无数革命先烈血染桂北大地。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湘江战役的光荣历史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一)突破军事重围,获得革命新生。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的涅槃新生之战。国民党军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连续五天五夜疯狂进攻,将红军逼近绝境。1934年12月1日凌晨1时半,中革军委向全军发出紧急作战命令。仅仅两个小时之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又联名向作战部队下达指令:“一日战斗……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从这两个命令的紧密程度和表述可见,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红军每走一步,几乎都要付出血的代价。首长身先士卒,战士前赴后继。在新圩阻击战中,自师参谋长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伤亡;在光华铺阻击战场,一天之内团长和继任团长先后牺牲。尤其是两支后卫部队——红三军团六师十八团和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成建制减员,几乎全军覆没。但是,无论战局如何激烈险恶,红军将士始终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他们吹响了奋勇向前的冲锋号角,他们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精心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在血与火中杀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为继续长征保留了一支能征善战、立场坚定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星火燎原的宝贵火种。

    (二)突破思想禁锢,奠定转折基础。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血的事实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警醒了不少党内高级指挥者。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从老山界一直到黎平,中央领导同志一路开会争论军事指挥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逐渐统一了思想,为中央红军后续长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提供了正确路线指向。而广大红军干部也逐渐觉悟到,湘江战役的巨大牺牲,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结果。正是因为湘江战役,红军广大指战员不仅锻造了不溃不馁、勇往直前的精神特质,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发生了觉醒、觉悟的重大转变;宣告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失败,党内“左”倾错误路线近于结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路线基础。这场惨烈的战役成为历史新的起点,为中国革命开启了走向更大胜利的大门。
    湘江战役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忠诚是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的内核动力。湘江战役是中华民族在推进伟大事业历程中艰辛探索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强调: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这段话非常契合湘江战役的历程。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能从封锁中突围、在绝境中重生,根源就在于他们始终对党无限忠诚。红三十四师不惜血战到底,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就是对党绝对忠诚的实例之一。心中有忠诚,脚下有力量。没有对党的高度忠诚作为有力支撑,面对装备和人数远胜于己的敌人,要突破铁壁合围的封锁线是不可想象的。当前,我们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都迫切需要我们像红军将士一样,用永恒的初心、无限的忠诚、坚定的信念激励自己,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坚持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武器。新时代新征程中,依旧要为应对新问题、新挑战而进行伟大斗争。不畏强敌,坚持斗争,夺取胜利,是红军将士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宝贵经验。湘江战役是一场典型的敌众我寡型阻击战,国民党军来势汹汹,而“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又造成了红军的全盘被动,使得中央红军的处境雪上加霜。险境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一直坚持、坚持、再坚持,浴血奋战,最终绝处逢生,用鲜血证明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敢打硬仗、善拼恶战的军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然有许多超乎寻常、世所罕见的风险和挑战,到处都有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打赢反腐倡廉、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战役任务艰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求我们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应时刻发扬湘江战役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保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昂扬状态,把伟大斗争贯穿于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征程中。如此,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团结是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胜利保障。团结一致、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湘江战役开战之前,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和指战员就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决策提出不同意见,但并没有因此而各自为战,而是和衷共济、从令如流。特别是在各大阻击战场上,接到中革军委“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的命令后,全军将士即使面临生死一线危急关头,仍然在“誓死保卫党中央”的铿锵誓言下,绝对服从命令,从而确保党中央顺利突破湘江。这种铁一般的组织纪律性,是人民军队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走向成熟的突出优势。在湘江战役中是如此,在和平时期也是如此,在建设伟大工程的新时代更是如此。我们必须时刻发扬湘江战役红军将士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优良品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强大的向心力、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面对一切艰难困苦而战无不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铭记和珍视湘江战役红军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奋力走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执笔:张丽红)



摘自《广西日报》2019年9月3日07版